前不久刷屏互聯網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引起了廣泛關注:美方管理人員到福建福耀廠“取經”如何提高美國工人效率時“大開眼界”,中國工廠高效的背后是對工人“軍事化”的管理——每天連續工作12小時、每月只休息一兩天……
有網友開始一邊倒地定性:這就是“中國工廠”的真實面目,規范、高效,卻極其“殘酷”。自然地,人們再次加重了對“中國制造”的刻板印象,即核心競爭力是依靠廣大藍領工人整齊劃一的流水線組裝,歸根到底還是離不開人口紅利帶來的優勢。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中國確實有著大量的高效工人,但還有一類核心人群卻或多或少地被輿論忽視掉了。這類人為中國工廠、乃至中國制造創造出指數級別的生產力,他們就是中國工程師。
缺少了他們的中國工廠故事并不完整,而多了他們的中國工廠故事則更能真正詮釋我國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事實性邁進。
1。 與日本的科技較量,還要從一支圓珠筆說起
沒人能想到,在我國已經實現自主研發衛星、航天器等高精尖技術的今天,人人手中都有的那支價格不足3元錢的圓珠筆卻還要依靠進口零部件才能完成生產。
就在前不久,由西瓜視頻聯合小蟲影視出品的紀錄片《中國工夫》在西瓜視頻上線,首期節目中就講述了一個關于中國工程師攻克圓珠筆筆尖鋼核心技術的曲折故事。
有人做過一個計算,如果把每年中國生產的圓珠筆全部首尾相連,長度可以繞地球一百多圈,看起來是一個大產業。但多數人不知道的是,圓珠筆的利潤非常低,低到生產商每天都恨不得扣算一遍成本的地步,而更多人不知道的一個事實在于,圓珠筆之所以利潤如此之低,原因在于“筆頭卡住圓珠的球座體的鋼材”很昂貴。
這個小小的、不起眼的“筆尖鋼”蘊含了非常難以突破的高精尖技術。在2016年以前,這項技術基本被日本“壟斷”,所以始終在圓珠筆的“國際貿易”中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地位。
市場是很現實的,“我有你也有”的時候叫做“競爭”,而“我有你沒有”的時候就叫做“壟斷”。不可否認,技術壟斷帶來的是外界難以撼動的議價能力。
2010年,日本就把這種議價能力發揮到了把筆尖鋼的價格上漲了15%,國內3000多家制筆企業沒有選擇,只能勒緊褲腰帶咬牙接受。面對這樣的情形,國人“恨鐵不成鋼”:“為什么小小的一支圓珠筆都不能實現自主生產?
生產小小的“筆尖鋼”,到底難在哪?
關于這個問題, 在西瓜視頻出品的紀錄片《中國工夫》給出了答案:“筆尖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復雜得多,Z復雜的部分其實不是圓珠,而是圓珠背后的那個球座體,這個加工精度高達千分之一毫米的碗口,需要恰到好處地包住半個圓珠保證筆頭可以在不同角度連續書寫八百米。在這個距離內,要求筆尖吐墨不緊不松,圓潤自如?!?br/>
節目中介紹到,用來制造筆尖的鋼材,Z終要通過一個高速度、高精度的設備,經歷24道工序進行完全自動化的切削。所以其中的難點在于,這種鋼既要能被削鐵如泥,但同時又不能軟爛如泥。就像山西的刀削面,太軟了容易粘刀,太硬了又容易開裂,要想手起刀落,必須軟硬適中。
對鋼材軟硬度很高的要求,導致工程師們難以掌控鋼料的配比,而這份日本人手握的配方不可能輕易地交到我們手中。
于是,2011年,太鋼集團開始啟動筆尖鋼研發項目,一步一步摸索配方,過程中經歷了無數次“材料開裂”的失敗,元素加多了、溫度太高了、工人失誤了、設備不適合了……每一次原因都各不相同,反復排查推倒重來,研發團隊完成這個項目,用了整整五年時間。
故事的結局是圓滿的,2016年,太鋼集團終于自主研發出了能夠替代日本現有技術的“筆尖鋼”,彼時研發團隊負責人王輝綿謹慎小心地給這個成品打出了成績,“目前,從穩定性來說,能打個80多分吧?!?br/>
而截至紀錄片上線時,太鋼已經開始研發新一代筆尖鋼,“這次我們與日本在同一起跑線上?!?br/>
地址:江西省豐城市工業園袁渡鳳凰洲工業區
電話:0086-795-6489807、6489809
傳真:0086-795-6489809
網址:www.walkeracidetchglass.com
郵箱:sales@sunyougroup.com